鹦鹉鱼排卵有什么状况?
1. 雌雄成对,雄鱼骑在雌鱼的背上。
2. 雌鱼腹部逐渐变大,出现黑斑,肛门突出;开始寻找隐蔽的地方产卵,如箱子底下等。
3. 雄鱼追逐雌鱼,做出欲交配的样子。此时可把鱼单独放进繁殖箱里。
4. 雌鱼产出白色、圆形、直径约5cm的卵粒,同时,雄鱼将透明且带荧光的精液喷射在卵粒上(注意别喷到脸上)。 整个产卵过程持续半个小时左右。 刚产的卵表面带有薄膜,呈透明状或半透明状,随后逐渐变硬、色深,并分泌粘液形成卵膜。
5. 小鱼孵出后,亲鱼不再理睬它们,而继续游动。幼鱼聚集在缸底部,游动缓慢,身体软弱,颜色暗淡,眼睛不能睁开,呼吸急促,这时应注意提供充足的氧气。
6. 当发现鱼缸里有死鱼时,要及时捞出来,以免使其它鱼感染疾病。
鹦鹉鱼属丽鱼科,为热带淡水鱼,体长10~15厘米。其头部特别短而圆,有各种色彩并点缀着不规则的斑纹。由于其嘴是覆盖着厚角质的裂开状,合起来象鹦鹉嘴而得名。雌雄鹦鹉鱼外形的区别不大,一般成鱼腹鳍基部,雄的呈三角形,雌的呈圆形,仔细观察雄鱼的胸鳍和尾柄上常有橙色斑。
鹦鹉鱼性情较为凶猛而胆大,成鱼单养时,一定要养在200升以上的水族箱内,与其他性情温和的小型热带鱼混养时,也要视鱼的数目和品种决定鱼缸的大小,一般不能小于150升。鱼缸最好长而宽,以作其争斗时庇护之用。水族箱内放置较多的沉木、石块及水草,做为该鱼的隐蔽处,鱼缸底部最好铺沙,以营造接近自然的环境。
鹦鹉鱼对水质的要求不高,水温在22~28℃,pH在6.5~7.5,比重为1.020,喜欢流水,所以,饲养时应有增氧泵,保持水中有足够的溶氧。以动物性活食为主,喜食线虫、蚯蚓、蚊 larvae,投喂人工饵料时需吊挂于水中浸泡胀发后投喂,一般每日投喂2次。该鱼很结实,少生病,即使生病也较易治愈。
鹦鹉鱼2龄才达性成熟。亲鱼挑选在5月份进行,以体质健壮,无伤、无病的成鱼为好,雌雄比为1:1~2,雌鱼略大。催产在6~8月进行,催产剂常用FSH或HCG,雄鱼1000~1500单位,雌鱼2000~3000单位,注射部位在背鳍基部,一次注射法,即可达到产卵的目的。
产卵于产卵盒内,将产卵盒清洗干净,浸泡于1%食盐溶液中2分钟,用弹簧玻璃悬挂在25℃的水箱中。催产后的亲鱼在驯养缸内静养,受精卵80%以上子午线变黑时,即可取出附有卵的瓦片(或玻璃),放于繁殖缸中,让亲鱼继续孵化。由于鹦鹉鱼争斗激烈而有吃卵的恶习,所以,孵化卵时需另选一水缸,向缸内注入新水20~30厘米深,水温25℃,然后将附有卵的瓦片(或玻璃)用弹簧挂于水中大约2/3的位置,用吸管充气。一般经过3天左右即可出膜。刚出膜的仔鱼,由亲鱼在水中看护,2~3天后,仔鱼开始游动觅食。这时用40目密网小心捞出,以防被大鱼误食,养在30厘米×40厘米的水盆中,开始用1-3日龄的丰年幼体(或蛋黄)投喂,每2小时1次,共3次,以后投喂丰年成体或轮虫。当幼鱼长至2厘米长时,可投喂鱼虫及碎鱼肉等,增加投喂次数,经20天饲养后再放入混养的大缸。
鹦鹉鱼幼鱼生长速度快,3月龄可长至5厘米以上。幼鱼生长需要较大空间,因此饲养水温不可过高,而以23~25℃为宜。pH为7.0~7.5,喂养动物性活食,适当搭配少量植物性饲料。喂养时每次不可喂得太饱,否则易引起肠胃炎,一般以5~10分钟吃完为度。幼鱼阶段主要防止烂鳍,发病后可按3~5克/m3的剂量全缸泼洒呋喃唑酮,20分钟后换水,连治4~5天即可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