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狗狗看到同类会很凶?
“狗咬吕洞宾,不识好人心”这句俗语说的是杨二郎和狗的故事,这个杨二郎不是杨二郎神,而是一个人名。 这故事里,杨二郎外出游玩时,救了一只昏倒在路边的狗。杨二郎好心将奄奄一息的狗带回家,喂给它吃食,还帮它清洗伤口、医治伤患。 终于,在杨二郎的悉心照料下,小狗痊愈了。看着神采奕奕的小狗,杨二郎心生喜欢,把它留在身边,当作宠物饲养了起来。 然而让杨二郎大跌眼镜的是,当他准备跟小狗分享好吃的时候,小狗却龇牙咧嘴,扑上来就咬;当杨二郎想摸一下小狗的头,给它顺顺毛的时候,小狗猛地躲开,冲杨二郎狂吠;甚至当杨二郎蹲下来,温柔地看着小狗的眼睛时,小狗竟露出锋利的牙齿,准备给杨二郎来上一口……
原来,杨二郎虽然救了小狗的生命,但却没有改变小狗作为动物的根本习性——面对陌生人或异类,犬科动物都会本能地表现出攻击性,以捍卫自己乃至族群的安全。 所以,尽管杨二郎对小狗有“救命之恩”,但小狗把杨二郎当做了入侵者,认为杨二郎的“善意”是有毒的,因此才露出了凶狠的模样。 这其实也符合人类的经验:面对陌生人的好意,我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警惕,直到我们了解到这个人是善意的、不会加害于我们,才会放松下来,接纳这份好意。 当然,也有很多人不像小狗那样对外人的善意充满警惕,他们可能对陌生人的好意表达出过分热情甚至让人受宠若惊的态度。
对此,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发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——“互惠效应”。也就是说,别人对我们的友好态度会激发我们产生回报对方的欲望,这种欲望会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友好,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。 但是,如果对方对我们的友好是出于欺骗目的(比如推销员对你格外热情)或者他们提供的“好处”是我们无法拒绝的(比如你抽中了商场的免费奖券),那么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之中:接受这些“额外的”好处,似乎在答应人家“你对我好我也得对你好”的要求,但是拒绝的话,显得我们不近人情。 其实,在这个问题中,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“好意”,而是对别人“好意”的辨别能力。如果我们能擦亮眼睛,分辨清楚哪些“好意”是我们想要的,哪些“好意”是我们不需要的或者需要提高警惕的,那么我们就无需为“好人”受伤,也不会给“坏人”可乘之机了。